查看原文
其他

安徽首个!中农大有个“科技小院”在马鞍山

吴黎明 望天门 2024-04-1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希望同学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立即在中国农业大学当涂盛农科技小院中引发热议。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以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 科技小院师生们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研

2013年5月18日,由中国农业大学授予的安徽省首个科技小院,落户于当涂的安徽盛农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农公司)。十年来,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安徽科技学院,与盛农公司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取得了育人育粮双丰收,把科技小院办成稻花香里的“科技范”。

▲ 盛农科技小院生产基地
01
科技小院这样落户当涂

5月3日中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科技小院创始人张福锁,正和北京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在地头交流如何发展乡村林下经济,忽然发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被“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的新闻刷屏了。而10年前的5月,张福锁院士的身影,则出现在位于“皖南粮仓”的当涂县南圩,出席由中国农业大学授予的安徽省首个科技小院揭牌仪式。

▲ 2013年5月,盛农科技小院举行揭牌仪式。(左二为张福锁)

“总书记的回信,为我们抓好抓实爱农兴农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张福锁院士感慨地说,当初创办科技小院,就是勇担“立德树人、爱农兴农”时代重任,主动服务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等战略需求,不断在农业科技核心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张福锁院士于2009年在河北领头创办了第一个科技小院,旨在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前,该校已在全国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

▲ 盛农科技小院生产基地

要有爱农情怀和对现代农业的追求,这是张福锁院士在全国各地选择科技小院落户地的一个标准。

2009年11月,盛农公司在当涂县塘南镇南圩承包7000余亩土地,着力打造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体,以休闲观光为补充,以试验示范推广为动力的循环式、现代化、生态型的农业科技园,被评为安徽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经过安徽科技学院汪建飞教授推荐,张福锁院士实地考察后,决定将布局在安徽的首个科技小院落户在盛农公司,2013年5月18日举行揭牌仪式,成为中国农业大学进驻我省的首个集产、学、研、教,四位一体,服务“三农”的典范基地。当日,盛农科技公司同时被安徽科技学院授牌作为农业推广硕士校外培养基地。

至此,大家口中的“盛农科技小院”开始了“育人育粮”的同向耕耘。

▲ 盛农科技小院生产基地
02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科技小院让我锻炼,助我成长。”从硕士到博士这段时间,查海涅始终是盛农科技小院的一员。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查海涅久久不能平静。


▲ 科技小院师生们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研

“回顾自己从本科以来这十几年的工作,自豪感油然而生。”查海涅说,2014年起,他在盛农科技小院度过了几年难忘的岁月。起初,在水稻田中行走都是个问题,上午10点到下午2点,还要背着笨重的光谱仪采集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光谱数据,那个时候太阳最为毒辣,露出来的皮肤都被晒到龟裂脱皮,疼痛难忍。但是,当回到宿舍,看到仪器中的数据被导入电脑,成为一条条按照预期分布的光谱曲线时,查海涅觉得,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 查海涅博士正在为采集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光谱数据做准备工作

在盛农科技小院,查海涅参与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卫星遥感的水稻生长监测与氮素营养”诊断系统,另有多篇合作学术论文、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问世。2016年7月获安徽科技学院硕士学位;2016年9月考入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导师为张福锁院士;2019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以访问学者身份开展数字农业相关研究;2020年回国后,创办了自己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共参与或主持智慧农业领域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安徽省重大专项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等研发项目等8项。“我会带着科技小院的精神,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查海涅表示。

▲ 查海涅博士在盛农科技小院生产基地

“科技小院师兄师姐们就是学以致用最好的榜样。”2022年,安徽科技学院21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王婧走进了盛农科技小院,参与富硒水稻种植研发与推广工作。王婧说,听老师谈起,自科技小院落户之日起,师兄师姐们就驻扎在了田间地头,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服务于农户及生产组织。从2013年落户至今,十年间不仅实现了生产效益的提高,“科技小院”这种模式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 科技小院师生们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研

以往都是在实验室进行理论和科研工作,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但当真正走进了科技小院,在一次次的下田劳动中,王婧感受到了农业生产的不易,也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种植到收获,王婧坚持吃住在农家,炎炎夏日挽起裤脚下大田、抡起锄头干农活。短短一年,她参与开发的《水稻富硒叶面肥的推广与应用》获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二等奖,今年申报的安徽省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也成功立项。

如今,盛农科技小院已成为培养应用型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基地,能提供的研究生实践岗位30余个,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融合,实行研究生不少于12个月的顶岗实践方式,制定“双导师”负责,“导师组”联合培养制度,通过基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 盛农科技小院生产基地
03
稻花香里的“科技范”

“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服务于农户及生产组织”这是科技小院的服务模式,透着浓浓的爱农情怀。

说到科技小院,安徽盛农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金林满怀感激之情。

自科技小院落户以来,帮助企业完成了南粳46品种选育、机械化插秧、遥感长势监测、稻鸭共生、发酵床养猪、微喷灌基质育秧、测土配方、氮素营养诊断及推荐施肥、农业固废肥料化、物联网与可追溯等20多项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公司发展成集规模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初加工、销售、农业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单位面积产量高出周边区域20%以上,年产优质稻谷3500多吨。先后获评全国科普惠民示范基地、科技部星创天地、农业部农村创业创新基地、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等称号。

▲ 盛农科技小院生产基地

厚植爱农情怀,更要练就兴农本领。如今,盛农科技小院已成为稻花香里“科技范”。

稻-鸭-紫云英共育模式”通过安徽省地方标准评定,被列为全省畜禽业十大模式重点推广。猪-稻模式”为种粮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机肥及育秧基质。基地优质良种覆盖率达100%,其中高档特色稻米品种占80%,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秸秆机械化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推广度达90%以上。依托科技延长粮食增值链,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种养结合、农业+加工、农业+旅游等“农业+”生产模式,科技水平位居省内前列

▲ 盛农科技小院生产基地

为让种粮新技术惠及更多种粮人,科技小院立足发展现代粮食产业,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近3年来,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11个,推广新技术应用40万亩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约65万亩次,推广水稻绿色防控约10万亩次,带动当地8个乡镇约7000个农户,增产粮食约35000吨,帮助农民增收近1亿元。

殷殷关怀暖人心,谆谆嘱托鼓干劲。“科技小院今年的技术攻关任务是实施水稻标准化生产,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夏金林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以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 

中农大“科技小院”
在马鞍山种下的这颗“种子”
已然“大获丰收”




编 辑 / 陈敏娟
校 对 / 戴国文
审 核 / 谷 雨
审 签 / 陈 峰
总监制 / 杜维斌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